环境将是帝国的疆土,智能体则是帝国的生态

这样的场景将从科幻变为现实:有一个“人”知道你昨晚的睡眠质量,结合你今天的日程,在最恰当的时间点亮起了灯,光线温柔地唤醒你。你走进厨房,早餐已经备好,甚至煮好了你喜欢的口味的咖啡,因为这个“人”知道你今天上午有个重要的会议,需要更集中的精力。你走向衣橱,一块屏幕上已经呈现出三套适合今天天气和会议场合的服装搭配建议。这一切的发生,你没有触摸任何手机或屏幕,没有点击任何图标。

这不是智能家居的广告片,这是计算的终极形态——环境即服务(Environment as a Service, EaaS)。它不是对现有软件的改良,而是对整个计算模型的颠覆。在这个模型里,周围的环境,连同其背后的数字孪生,成为了一个统一、智能、主动服务的“计算机”。而我们,不再是操作者,而是意图的表达者,是体验的中心。

我之前写过一篇“环境即服务”的文章,欢迎来到“环境即服务” (EaaS) 时代,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理解。

一个活着的数字生命体

这个核心的“环境”,不是一个单一实体,而是一个多层次、分布式的有机系统,一个活着的数字生命体。我们可以从它的生理结构来理解它。

环境的智能核心是由云端中枢大脑和边缘神经节组成的复杂网络,是其思考、推理和记忆的源泉。

云端中枢大脑是深层思考和长期记忆的所在地。它由多个协同工作的超巨型基础模型构成,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认知角色。

理解中枢由最先进的语言和多模态模型(如DeepSeek、GPT-4、Gemini、Qwen等模型的后代)组成,负责将人类模糊、充满上下文的自然语言、图像甚至情绪,翻译成机器可以理解的结构化意图。

推理与世界模型是实现真正智能的基石。世界模型是物理和社会规则的模拟器,它理解因果、预测未来。当你提出“策划一场能增进团队凝聚力的活动”时,它不仅仅是搜索“团建活动”,而是会调用其世界模型,模拟不同活动(如竞技、协作、创造性工作坊)对你团队成员(它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历史互动)之间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推荐最优方案。这是一种基于推演的决策,而非基于搜索的匹配。

记忆与个性化中枢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图谱,记录着关于你的一切——你的习惯、偏好、人际关系、长期目标。它确保了环境的服务是高度“懂你”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这份记忆是严格私有的,是环境为你服务的根本依据。

边缘神经节,则是分布在路由器、汽车、手机、智能家居设备中的小型化、专用化的模型。它们负责处理需要即时反应和高度隐私的本地任务。自动驾驶汽车识别路障的瞬间决策,AR眼镜实时翻译对话的字幕,都由边缘神经节完成。它们是中枢大脑感官和行动的延伸,处理着海量的、即时的信息流,只将最关键的“摘要”和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上传给云端,极大地降低了延迟,并保护了原始数据的隐私。

云端大脑负责深谋远虑的“战略规划”,边缘神经节负责眼疾手快的“战术执行”,二者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共同构成了环境的完整认知能力。

认知系统是灵魂,硬件是这个数字生命体的身体,是它感知物理世界并与之互动的载体。

手机、电脑、汽车、手表、眼镜,甚至未来的智能隐形眼镜和脑机接口这些终端,都将从“应用容器”转变为纯粹的“感知-交互界面”。它们的操作系统将变得极简,不再承载臃肿的APP,只负责两件事:第一,通过摄像头、麦克风、各类传感器,忠实地收集环境和用户数据,作为认知系统的“感官”;第二,呈现认知系统下发的、即时生成的交互界面。你想听音乐时,一个简约的播放器浮现;你想导航时,地图无缝地叠加在你的视野中。界面是流动的、按需呈现的。

数据中心与算力网络是生命体的心脏和能量来源,为中枢大脑的思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的数据中心将更加分布式,与能源网络深度耦合,以最高效、最环保的方式支撑这个全球智能体的运转。

云、边、端三位一体,构成了EaaS的物理基础。计算能力像电力一样,无缝地流淌在这个躯干的每一个角落,用户无需感知,只需享用。

在这个环境中,任务是如何被完成的?答案是智能体(Agent)

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智能体环境”。它像一个巨大的培养皿,其中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小而专业的智能体。它们是环境中的功能细胞,是意图的最终执行者。

环境将是帝国的疆土,智能体则是帝国的生态。世界最终只会剩下几家“环境运营商”,他们是运营着全球大脑的公司,将掌握前所未有的权力。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软件公司,如Adobe、Microsoft等,它们的软件功能不会消失。可能会被分解成无数个标准化的、通过API调用的“能力单元”。Photoshop不再是一个庞大的程序,而是溶解为“一键抠图”、“风格迁移”、“色彩校正”等上千个可以被任何智能体调用的API。软件的形态消失了,但其核心能力作为服务,永存于这个环境中。

当你提出一个意图,例如“帮我分析上个季度的销售数据,并做一份给管理层的汇报PPT”,会发生什么?

“理解中枢”会激活一个总指挥智能体。总指挥智能体会立即“招募”一个临时的专家团队,一个智能体的“蜂群”:数据接口智能体被唤醒,它知道如何安全地连接到你公司的数据库。数据分析智能体接过数据,开始进行清洗、建模和洞察挖掘。文本生成智能体将分析结果转化为流畅、精炼的报告文案。图表设计智能体将关键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PPT排版智能体将文案和图表组合成一份符合你公司模板、美观专业的演示文稿。

这个蜂群在云端以毫秒级的速度协同工作,互相传递结果,最终由总指挥智能体将成品交付给你。

在这个过程中,你看不到任何软件界面,只看到了从意图到结果的魔法。软件,退居到了最深的幕后,成为了智能体们取用不尽的“工具箱”。

如何与世界“对话”?

在EaaS时代,我们如何与这个无处不在的环境进行交互?交互的入口不再是键盘和鼠标,而是我们的言语、眼神、手势,甚至沉默。打个比方,就像带上智能眼镜利用眼球的上下左右滚动控制上下左右翻页。

对话将成为最主流的交互方式。

环境会持续理解你所处的上下文。当你在会议室里说“把刚才讨论的要点总结一下”,它知道“刚才”指的是这场会议,“要点”需要根据与会者的发言来提炼。

图形用户界面不会完全消失,但会从一个“静态的地图”变成一个“动态的向导”。它只在你需要视觉确认或进行复杂选择时,才以最简约、最直观的形式浮现在你的终端上(手机屏幕、AR眼镜视野、桌面)。例如,在智能体为你规划了三条旅行路线后,它会以卡片的形式呈现给你,让你滑动选择。选择完毕,界面便消失无踪。这种“即时生成、用完即毁”的界面,将是未来的主流。

每一次交互,都是终端与云端之间一场精妙的协同舞蹈,其编排的核心原则是效率、隐私和体验

凡是能在终端(你的手机、电脑)上完成的计算,都优先在本地处理。这不仅速度最快,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你的隐私。例如,识别你的面部解锁设备,或者在你说话时进行初步的语音转文字。苹果在最新的iOS系统中展示的设备端大模型,正是这一趋势的早期体现。

对于那些需要云端强大算力,但又涉及敏感数据的任务,会采用所谓的“私有云计算”(Private Cloud Compute)模式。你的数据在被发送到云端之前,会在本地进行加密和脱敏处理,云端服务器在完成计算后,也无法解密或保留你的原始数据。服务器甚至会通过加密方式向你证明,它在处理完你的请求后,已经彻底删除了相关信息。

只有那些需要调用世界模型进行复杂推理、或需要跨领域智能体大规模协作的“重任务”,才会被完整地交由云端中枢大脑处理。

用户完全无需关心这个过程,但正是这种精巧的架构,确保了EaaS既能提供无所不能的强大智能,又能守护我们数字时代最后的隐私堡垒。

未来形态与深远影响

EaaS的最终形态,将是一个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几乎“隐形”的智能层。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不被察觉,只有在你需要时,才凝聚成形,为你服务。

“软件授权”的商业模式将彻底瓦解。未来的巨头,不再是销售软件许可证的公司,而是运营最强大基础模型、拥有最丰富智能体生态的“环境运营商”。商业模式将转向“结果即服务”。你不再为Photoshop的订阅付费,而是为你“成功生成一张营销海报”这个结果付费。这将极大地降低创新门槛,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环境的力量,将一个绝妙的“意图”转化为一个有价值的“结果”。

当“执行”的价值无限趋近于零时,人类的价值将回归到最核心的三个层面:

在一个可以回答任何问题的世界里,提出一个好问题,远比给出一个答案更有价值。定义目标、设定愿景、提出那个“伟大的意图”,将是人类最稀缺的能力。

AI可以生成一万张海报,但哪一张最能触动人心?AI可以谱写一千首乐曲,但哪一首能成为经典?人类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品味,将成为最终的“过滤器”和“裁判”,为AI的工作注入灵魂。

在一个物质和信息极大丰富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关怀与同理心,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

最大挑战是什么?

挑战即是机遇,我简单列举一下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现实中,商业世界充满了专有系统、遗留代码、不兼容的数据格式和充满心计的“护城河”。让代表不同利益(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的智能体集群无缝协作,不亚于建立一个高效且没有否决权的“数字联合国”。

这一切的基础——数据,不是干净、结构化且随时可用的。大部分企业和个人的数据是“脏”的(也包括未公开的私人数据)、混乱的、分散在无数PDF、图片、扫描件和格式诡异的表格里的。

用户的意图不可能是清晰且理性的。人类充满了矛盾、口是心非和潜意识。当你对环境说“我想要一个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时,你的真实行为可能是在凌晨三点搜索炸鸡食谱。一个过度“优化”的环境可能会变成一个令人窒息的“数字老妈”,不断唠叨你该去健身。如何处理人类意图的模糊性和矛盾性,是一个巨大的产品哲学和伦理问题,而非简单的技术问题。

前面说过,运营全球大脑的公司,将掌握前所未有的权力。它不仅知道你的所有偏好,还能通过微妙的方式影响甚至决定你的选择——为你推荐哪家餐厅、哪个度假地、哪位候选人。这不再是简单的“推荐算法”,而是对现实的“议程设置”。“结果即服务”听起来很公平,但谁来定义“好的结果”?

软件公司不会甘心“溶解”,它们不会甘心将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软件帝国分解成一堆任人调用的API。更有可能构建自己的、垂直整合的“次级环境”。比如,一个“Adobe创意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所有创意工作流程高度整合,但与其他环境的协作则可能充满壁垒。我们被迫在“环境帝国”中“选边站队”。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在探索、尝试、犯错的过程中,才逐渐清晰自己想要什么。EaaS这种“意图->结果”的模式,跳过了宝贵的中间过程。让我们从一个思考、操作的“司机”变成了“乘客”,久而久之,可能会让我们交出越来越多的权力,最终丧失规划、纠错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但也有可能进化出更高层次的规划、纠错、抽象思考。

通用世界模型与多智能体协同是最硬的骨头。目前的世界模型还非常初级,无法真正理解复杂的因果和物理社会规则。

支撑一个全球“在线”的EaaS所需的能源消耗将是天文数字。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对地球能源和散热能力的物理极限的挑战。在量子计算或可控核聚变等能源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EaaS的规模和能力将受到物理定律的严格限制。

在一个由无数智能体协作完成的任务中,如果成功了,利润如何分配?如果失败了,损失由谁承担?是提出意图的用户?是总指挥智能体背后的平台?还是那个在关键环节出错的小小API提供商?这需要一套全新的、基于算法的经济学和法学体系。

2025.09.22